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SPC)强调需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司法保护,要求法官对利用技术手段严重侵害公民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最高法当天发布一批典型案例,明确非法出售人脸识别数据、非法侵入家庭监控系统等行为将承担刑事责任。
典型案例一:人脸数据黑产链
2021年6月起,徐某通过网络购买130余人的面部图像,并获取可绕过人脸识别系统的软件,用于解封多款网络游戏账号。此外,徐某还出租软件、转卖数据,非法获利6000元。
自2021年8月,李某使用徐某提供的软件,利用人脸识别系统漏洞帮助他人解封社交媒体账号,通过转卖面部图像及视频非法获利3万元。
法院最终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徐某有期徒刑九个月、李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均并处罚金,违法所得及作案用手机、电脑予以没收。最高法指出,该判决彰显了司法机关保护公民人格权益的坚定立场,对非法买卖、提供人脸识别数据的行为形成震慑。
律师解读
中盾律师事务所律师认为,该判决明确人脸识别数据属于敏感信息,需严格保护。"任何破坏此类信息的行为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他同时建议通过加大刑事处罚力度遏制电信诈骗等衍生犯罪,对于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非法采集或买卖案件,检察机关可考虑提起公益诉讼。
政策背景
6月1日起,我国施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该规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明确了人脸数据处理要求、技术使用安全标准及监管部门职责。
典型案例二:智能家居入侵案
同日最高法还通报另一起案件:被告人使用软件非法获取193个家庭监控摄像头密码并截屏保存,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一个月。法院指出:"随着智能家居设备普及,非法控制行为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公民隐私和信息安全",该案体现了司法机关对非法控制智能设备的"零容忍"态度,要求全国法官对此类案件保持警觉、从严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