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公司管理
  • 获奖和荣誉
  • 办公地点
  • 专业人员
    服务领域
    业务组
  • 机械
  • 电一
  • 电二
  • 化学和生物技术
  • 日本一部
  • 日本二部
  • 德国
  • 法律
  • 商标
  • 专家顾问
  • 新闻和出版物
  • 行业动态
  • 公司新闻
  • 永新文章
  • 细则解读2024
  • 案例速递
  • 联系我们
    招聘
    行业动态

    中国专利法实施40周年


    2025/6/16|行业动态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构建专利制度是一项重要挑战。面对缺乏经验与参考资料匮乏的困境,中国创新性地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成功奠定了现代专利制度的基石。四十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历经多次修订完善,逐步形成了既具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标准的专利保护体系。这一制度不仅有效支撑了国家各发展阶段的需求,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值此专利法实施40周年之际,《双语周刊》特别策划专题报道——立足中国实际,融汇全球智慧。我们诚邀专利制度的建设者、实践者、受益者及见证者,共同分享这段创新保护之路上的珍贵记忆与真知灼见。

     

    准备工作

     

    《专利法》作为中国专利制度的基石,其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国际协作与本土创新的结合。自1979年起草工作启动以来,中国在系统比较各国专利制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其中,1980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修订期间,专利法起草小组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阿帕德·博格施博士等官员进行了14次、累计超30小时的专题研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专利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中国在较短时间内颁布了一部既符合国际惯例、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又契合本国国情的现代《专利法》。该法的出台获得国内外普遍赞誉,博格施博士更将其誉为一项"历史性的成就"。

     

    《专利法》实施

     

    1985年4月1日,《专利法》正式施行首日,中国专利局(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收到国内外申请人提交的3,455件专利申请,创下当时全球单日申请量纪录。40年来,《专利法》历经四次修订,不断优化以对接国际标准,强化专利制度在推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过程中,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从1994年的98件跃升至2019年的全球首位。2022年,中国加入《海牙协定》,进一步融入国际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体系;至2024年,中国申请人通过海牙体系提交的国际外观设计申请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专利制度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国内外创新主体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保护机制,也为全球科技合作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始终是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核心支柱。早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面临资金短缺的挑战,中国专利局仍坚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选派骨干赴知识产权体系成熟的国家,系统学习专利法、审查实务及文献管理等专业知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将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升至战略高度,构建起覆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国际化及基础研究的“4+1”人才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超90万人,其中专利审查员、专利代理师等核心专业群体持续扩容。与此同时,专利培训体系朝着专业化、多元化方向纵深发展,为强化国家创新生态提供了坚实支撑。

     

    合作共赢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审查机构建立专利审查高速路(PPH)机制,并为10余国提供《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的国际检索与初步审查服务。四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各国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持续深化专利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国专利制度始终秉持开放态度,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目前已加入几乎所有核心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并创新构建了"多边-区域-诸边-双边"四位一体的国际合作新框架。通过与国际知识产权利益相关方的紧密协作,中国正推动全球创新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