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和东盟司法机构已同意加强知识产权合作,促进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双方呼吁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等方式广泛交流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的工作经验,提高法官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促进案件审理的专业化。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的第3届中国—东盟大法官论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贺荣表示,中国法院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我们愿与东盟成员国法院加强在知识产权相关国际规则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我国法院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通过设立专门法庭、优化审判规则等方式,着力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专业化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法院审结知识产权纠纷54.1万件,是2013年的5倍多,其中10167起案件涉及外国当事人。
贺荣表示,中国法院可以为国内外诉讼当事人提供平等的保护。中国正在成为国际知识产权相关诉讼的首选场所。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商事审判庭庭长檀纱麦萨姆妮缇表示,随着贸易和投资的兴起,老挝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越来越频繁。 “例如,经常看到一些餐馆在不向音乐版权所有者支付费用的情况下播放音乐,还发现一些供应商销售侵犯他人商标的化妆品。” 他强调,打击知识产权侵权不是一个国家的工作,因为有问题的商品也可能在其他国家市场流通。
东盟成员应在这场斗争中分享更多的司法经验,就如何共同打击边境地区的侵权行为以及如何帮助法官提高处理相关案件的能力或利用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寻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