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两会已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了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各项措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力和时尚感。截至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557项,其中42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居世界第一。
如何延续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建立了专门结构。2005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逐步建立了中国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生效。“十三五”期间,新增了37项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
中国许多地区都在努力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贵州省政府与苏州艺术设计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为振兴传统工艺,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为不同群体的游客提供各种有趣和知识拓展的项目,将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在湖南省,湖南省西部苗族鼓舞、苗族服装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支柱的生态文化旅游业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向世界。在2021年伦敦手工艺周上,上海西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使用AR技术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方式。外国游客只需点击一个APP,将相机镜头对准他们感兴趣的展品,看看它们是如何制作的。通过这种方式,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们也可以欣赏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现代生活,衍生了相关产品。在2021年11月11日的淘宝天猫电商平台活动中,200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在网店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的金额和数量均实现了100%的同比增长。
这些产品之所以受到青睐,主要是因为它们迎合了市场需求。贵州省高级工艺刺绣大师,黔东南州级苗族刺绣传承人龙禄颖女士表示,她的旅游纪念品公司专注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因此,她公司的产品在消费者中非常受欢迎。十多年来,公司已从一个只有八名员工的手工车间发展成为一家文化公司,雇用了1000多名刺绣女士,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邓婕女士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和合作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村民不出老家就业。
全心全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用创新注入新鲜活力。在中国,时尚和活力被注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