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近日,中华商标协会联合大数据机构发布《中国商标数据系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六五”计划(1981-1985) 到“十三五”计划 (2016-2020) 期间,我国企业全球商标注册申请与维权情况。 报告的作者表示,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报告可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商标布局提供参考,助力中国品牌扬帆远航。
企业布局能力提升
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知识产权纽带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开展全球商标布局战略。 从“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期间,我国申请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商标申请数量增幅较小,不超过4%。 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申请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商标申请数量增长可观,从156.8万件,占比17.2%, 增长到截止2015年底的909.5万件,占比39.6%,为全球商标事业注入了活力。“十三五”期间,我国申请人的商标申请数量实现了动态增长,达到了3265.7万件,占比70.42%。 我国企业逐渐提高自身技能,更加认真处理商标申请事宜。
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华商标协会副秘书长杨叶璇介绍, “上述数据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企业提高生产与出口能力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在海外的商标注册和保护。我国加入《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与《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等举措拓宽了企业商标保护的前景。”
中央财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杜颖表示,“统计数据从微观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的政策影响,我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能力提升以及品牌意识的不断提高。这些影响不仅有助于分析我国商标申请人在海外申请的目标国家和地区,了解对外贸易的活力,还能帮助企业预测未来我国贸易关系的重心,从而更准确的预测市场发展趋势。”
该报告还分析了1981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企业海外申请商标的类别。 数据显示,根据《尼斯协定》,每个类别的商标申请数量均逐年增长,其中第3类、第7类、第14类、第16类、第18类、第35类和第42类的增长幅度较大,其次是第9类、第11类、第21类、第25类和第28类。
杜颖介绍,“我国企业在第9类、第25类、第35类上商标申请表现突出,实际上也可以反映国内的申请趋势。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传统产业对第9类商品的商标注册产生较大需求,进一步激发申请量的增长 。第25类服务是我国优势产业,排名第二也是意料之中。第35类商标申请量激增,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密不可分。”
企业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报告还分析了我国企业在2011年至2020年期间的全球商标诉讼案件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企业参与的商标民事纠纷越来越多,企业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的数据对比显示, 我国企业涉及行政、民事、刑事案件的数量均有所增长,其中,民事案件数量是行政和刑事案件的三倍。
报告还分析了2011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企业全球商标行政案件的数量。“十二五”期间, 我国企业涉及的全球各类商标行政案件量均在1万件以下,无效宣告纠纷案件则寥寥无几。而自2016年起,各类案件数量均出现爆发式增长,无效宣告纠纷案件增长了190倍。
有业内专家表示表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是其积极进行商标保护和维权的内因,经济发展和法律环境的改善,则是外因。商标诉讼量与商标申请和注册数量、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商标权(商标申请量)基数越大,所引发的商标诉讼也会越多。”企业在商标维权诉讼中的活跃程度主要取决于商标权拥有量和经济活跃度。“十三五”期间,我国企业的商标拥有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都远远高于“十二五”。因此,我国企业发起的商标维权诉讼量的增长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