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五年来,知识产权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双语周刊》用六个关键词带你了解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成绩单。
智能审查
◆ 国家知识产权局建成世界一流的智能专利审查检索系统,具备即时翻译、图像识别、智能比对等先进功能,以及大模型检索、AI学术助手、AI法律顾问等模块。
◆ 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15.5个月,商标注册申请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以内,审查效率在全球同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编者点评: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都在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知识产权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将人工智能整合到专利和商标审查流程中,提高效率和质量。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用作官方审查意见。这些智能服务正在为全球创新者带来更智能、更高效的体验。
绿色低碳技术
◆ 2024年,中国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356件,是2020年的2.3倍,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
◆ 中国企业累计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绿色技术交易平台贡献超过1.2万项绿色技术解决方案,4家企业跻身2024年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
编者点评:
"十四五"以来,中国持续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深化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绿色创新活力持续增强,中国正成为全球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地理标志
◆ 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推进中欧、中泰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务实推进中法地理标志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理标志交流互动。2025年上半年,受理法国勃艮第地区地理标志保护申请74件。
◆ 保山小粒咖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11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实现在海外受到保护,进入全球供应链。
编者点评:
地理标志与产品质量、地理来源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地理标志不仅提高了产品价值,也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机遇。"十四五"以来,中国加快建立适应国情的地理标志体系,确保地理标志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营商环境
◆ 中国已建设12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累计入驻的外资和合资企业超过8000家,享有同等的专业服务和政策支持。
◆ 2025年上半年,国外申请人在华商标申请量9.4万件,同比增长7.4%,其中德国、意大利、美国申请量均增长20%以上。
编者点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创新主体发展壮大的土壤。中国坚持对中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充分彰显了中国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涉外知识产权保护
◆ 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海牙外观设计申请量均排名世界前列。2025年上半年,中国申请人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和海牙外观设计申请分别同比增长12.7%和23.2%。
◆ 国家知识产权局汇集了189个国家和地区的1339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发布16国知识产权国别指南和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指南,提升海外知识产权规则认知度。
编者点评:
为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动完善知识产权相关制度,提供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坚定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助力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国际合作
◆ 中国正式加入海牙工业品外观设计注册协定,推动签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
◆ 中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伙伴增至84个。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推动实现更多务实成果。加强与中美欧日韩五局、金砖国家、东盟、中亚、非洲等知识产权交流。
编者点评:
中国坚定维护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建设,主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已加入几乎所有主要知识产权国际条约。随着知识产权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不断实现新突破,中国正成为全球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